以史料為藝術作傳 美術系7位教師及校友入列國美館美術家傳記、紀錄片

05
2023.12
師大人
以史料為藝術作傳 美術系7位教師及校友入列國美館美術家傳記、紀錄片
以史料為藝術作傳,國立臺灣美術館12月4日推出10本美術家傳記叢書與5部紀錄影片,其中有7位是臺師大教師和校友,美術系蘇憲法名譽教授代表傳主們表示感謝,對已故藝術家來講是圓滿句點,對在世藝術家來講則是重要里程碑。
 
國美術館舉行112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及「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新書與影音聯合發表記者會,傳記主角包含臺師大美術系退休教師孫多慈教授、、江明賢名譽教授、蘇憲法名譽教授、陳道明校友、韓湘寧校友、李俊賢校友,以及藝術家黃鷗波、潘元石、陳幸婉及倪再沁。紀錄片主角包含臺師大美術系陳景容名譽教授、藝術家黃清埕、莊世和、林智信及李小鏡。
 
(左起)藝術家韓湘寧、江明賢、文化部長史哲、藝術家蘇憲法、藝術家孫多慈外孫女李既鳴、藝術家黃鷗波公子黃承志,進行贈書儀式合影。
 
蘇憲法代表10名傳記主角致詞,並對美術家傳記叢書作者群表達感謝,他說,傳記是一人一生縮影,藝術家辛辛苦苦創作一輩子,重要的是取得社會大眾的肯定。被選為傳主出版,代表受到國家認證,對已故藝術家來講,這是圓滿句點,對在世藝術家來講則是重要里程碑,鞭策他們繼續努力。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為藝術作傳攸關文化最關鍵的主體性,幕前幕後團隊都為重建臺灣美術史留下寶貴資產,明年文化部將帶來「重建台灣藝術史2.0」,華語國家是臺灣最大特色,「所以我上任後提出的『黑潮計畫』很重要,希望我們能夠往外走。」
 
「2024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紀錄10位藝術家創作不輟的人生軌跡,包括孫多慈、黃鷗波、陳道明、潘元石、韓湘寧、江明賢、蘇憲法、陳幸婉、倪再沁、李俊賢。
 
史哲表示,黑潮計畫中,將推出關於中壯世代藝術家聯合私有美術館、策展人、國際策展人等補助,期盼能為臺灣更擴大珍貴文化脈絡。
 
國美館指出,文化部自文化建設委員會時期(82年起)策劃編印「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96年則開始發行「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透過平易近人的文字及札實深刻的紀錄影像,深入地記述藝術家們創作不輟的人生軌跡,並以豐富的作品圖版呈現他們獨具一格的創作風格,以及藝術家們對時代的觀察與詮釋。
 
本年度以10本傳記及5部紀錄片,引領國人一覽藝術家不凡的生命故事,體會本土藝術的重要性,向大師們對臺灣美術發展的貢獻致敬。今年度的藝術家主角們,創作領域跨及素描、膠彩、水墨、版畫、油畫、水彩、雕塑、壓克力、光影裝置等,他們對臺灣藝壇的貢獻甚至囊括美術教育、文物保存、藝術評論及藝術行政等不同領域。從嚴謹的傳統承接,到實驗性的媒材突破,前輩們在各自的創作領域中承先啟後,或許追尋藝術的過程殊異,但皆秉持著動人的熱忱,在臺灣美術的時間長河中,成為星光熠熠的座標,引領著無數的初航者,也啟發後輩在更迭的世代中,洞鑑古今、展望未來。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及「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至今已累積合計超過200部的藝術家傳記和紀錄片,時空向度恢弘,見證了臺灣超越一世紀以來孕育的旺盛生命力和創作能量。兩項計畫的作品皆上架於國立臺灣美術館的出版品網站,供民眾自由瀏覽;每年度的成品亦廣為贈閱各大藝文機構、圖書館等,提升觸及率與傳播率,開放臺灣美術史與當代生活不斷對話,成為共生共榮的有機體。
 
「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呈現黃清埕、莊世和、陳景容、林智信、李小鏡5位藝術家們對時代的觀察與詮釋。
 
這兩大系列的出版,不僅是為了美學史料的建構,保存藝術家的創作結晶和不朽身影,亦是故事的傳誦、靈感的播撒,賦予歷史與生命交織的活性。期盼未來能讓大眾認識這塊土地上曾經、正在綻發的眾多藝術家的豐美碩果,並持續構築臺灣美術的多元樣貌。(資料來源:中央社、國美館 / 編輯、核稿:胡世澤)
 
(左起)叢書作者李既鳴、黃冬富、盛鎧、國美館長陳貺怡、叢書作者潘襎、白適銘、蕭瓊瑞,致贈感謝狀合影。
 
(左起)閣林文創總經理林慧珍、藝術家代表韓湘寧、藝術家代表陳景容、文化部長史哲、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藝術家代表江明賢、藝術家出版社發行人何政廣,進行啟動儀式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