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最新
李遠傑出校友出任文化部長 樂當「永遠的文化追隨者」
臺師大生物系(今生科系)63級校友、第11屆傑出校友、知名作家李遠(小野),將出任新內閣文化部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今生命科學系)63級校友、第11屆傑出校友、知名作家李遠(小野),將出任新內閣文化部長。小野出書已逾百本,為1980年代「臺灣新電影浪潮」重要推手之一,曾任華視公共化首任總經理,為財團法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是文化界公認的「點子王」,卻樂於當「永遠的文化追隨者」。
李遠,1951年出生時原名「李小埜」,後為方便認讀和紀念李光遠祖父,取名李遠,而「埜」則是「野」的古字,「小野」便成為其筆名。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臺師大生物系(今生科系)畢業,曾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UB)分子生物研究所就讀。
1973年起,小野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生煙井》等文學作品,成為1970年代暢銷作家之一,《蛹之生》更榮獲第18屆中國文藝獎章小說獎、第二屆聯合報文學獎首獎、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International Youth Library)推薦世界優良兒童讀物等等,至今出書超過百本,著述等身,「我不是那種文藝青年,一輩子用電影或寫作當理想,我們那年代不太一樣,有什麼能力就能夠存活下來。」
小野翻開當年出版的《蛹之生》,指出其親手蓋下用來辨別「正版」的印章。
小野(右)與吳念真(左)於1980年前後,進入中影任職。(照片來源:小野)
1980年,小野進入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經手約100部電影,撰寫約30部劇本,且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恐怖分子》、《刀瘟》分別榮獲第23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最佳劇情片獎、第27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第32屆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英國國家編劇獎,成為1980年代「臺灣新電影浪潮」重要推手之一,「最好的時光全給了電影。」
小野《刀瘟》榮獲第27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小野曾擔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臺北電影節創始主席、臺視節目部經理、華視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總經理等職,並擔任財團法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創辦校長。
2006年,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陳春山董事長(中)監交,華視江霞原任總經理(右)將印信交接給小野新任總經理(左),成為華視公共化首任總經理。
2021年,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小野創辦校長表示,現在能夠做的,就是把過去在影視圈累積的經驗傳承給新一代。
小野不僅創作文學、推動電影,更長期關注臺灣的教育改革、生態環境以及文化發展,身體力行參與許多公民運動。2006年與黃武雄、徐仁修等人發起「臺灣千里步道運動」,由下而上串聯民間和政府的力量,呼籲親近自然、守護大地。
小野(左二)擔任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創辦校長,對學生相當有信心,樂於分享學生成就,近期更應學生要求開設編劇課程。(照片來源:小野)
小野身兼爺爺、作家、編劇、校長等等角色,是文學界及電影界的重量級人物,「其實我是一個有機會就不會放棄的人。」小野也一直在接受不同挑戰,讓各方對於其擔任文化部長充滿想像,「會做一些你以為校長不會做的事。」
小野離開電影圈後,回歸文學創作,於十年內出版15本童話、親子散文等66本與青少年相關書籍,50歲後轉戰電視圈開始上班。
小野認為自己大部分時候是個「追隨者」,別人都在第一線衝,自己做別人的後盾,也常叮嚀自己保持開放的思考與心胸,因此一路以來跟別人學到非常多東西,「如果把自己變得很開放,包容性會變得很高,收穫最多的當然是自己。」小野認為當社會變動時,文化工作者通常不會去參與政治,總會認為自己改變不了世界,但從事文化工作的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文化,「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不會把自己看得太偉大,整個人就有一種踏實感。」
小野透露,退休後最想扮演說故事給小孩或老人聽的角色,也建議若是想在退休後培養興趣的人,不妨可先從簡單的攝影、畫畫、寫作開始嘗試。
(資料來源:中央社、今周刊/編輯:吳韋諒/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