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韓50年設計交流論壇 傳承前人經驗期盼下一個50年

03
2024.04
校園動態
臺韓50年設計交流論壇 傳承前人經驗期盼下一個50年
與會貴賓共同剪綵開幕。
 
為紀念臺韓設計交流5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於3月29日舉辦「韓國與台灣五十年設計交流」論壇會,以及「第一屆臺灣設計研究獎頒獎典禮」,邀請來自韓國現代設計協會(KECD)、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臺灣海報設計協會、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等等,臺師大設計學系貴賓齊聚一堂,除了頒發一名國際獎以及四名優秀獎,鼓勵深掘臺灣本土設計資源及歷史發展之獨特性,也為下一個設計產業的50年提供參考指標,提升臺灣設計學術的研究實力。
 
貴賓合影
 
韓國與會貴賓包括成均館大學名譽教授白金男、韓國現代設計協會(KECD)柳允皓會長、李佳樺副會長、張太華理事 、金熙賢理事、魯相龍策展理事;臺灣代表有變形蟲協會資深會員謝義鎗先生、霍榮齡女士,及臺師大設計學系王行恭兼任教授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代表楊夏蕙、林文彥、林采霖、施令紅、許和捷等理事長、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章琦玫輔導理事長、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林俊良、吳介民理事長及林鴻彰秘書長、高雄廣告創意協會張芳榜輔導理事長、臺師大設計學系林磐聳名譽教授等平面設計界代表人物。
 
臺師大吳正己校長表示,十分感謝臺灣設計研究獎發起人林磐聳教授對設計的重視及他的學生、朋友們響應,才促成「第一屆臺灣設計研究獎」,並預祝展覽成功。
 
臺師大吳正己校長表示,十分感謝臺灣設計研究獎發起人林磐聳教授對設計的重視及他的學生、朋友們響應,才促成「第一屆臺灣設計研究獎」,並預祝展覽成功。臺師大設計系蘇文清系主任也分享,臺灣設計口在以臺灣為主體放眼國際設計的思維扮演重要窗口,希望透過歷年持續舉辦交流展,讓臺灣設計的力量被世界看見。
 
典禮更邀請到外交部NGO國際事務會陳剛毅執行長致詞,他以自己曾是設計系畢業的經驗,分享設計人的心聲,並展示上禮拜到紐約參加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大會的設計,是由兩個臺灣拼出一隻蝴蝶,象徵破繭而出、飛向寬闊自由的天空。他也補充,過去50年女性設計師較為少見,但現在已出現不少優秀女性創作者,也揭示著臺灣社會的進步,猶如臺韓過去50年密切的設計交流,謹代表外交部感謝所有為國際設計交流付出努力的推手。
 
接續由文建會前主委陳郁秀女士致詞,她表示設計是全面性科系,展示作品的環境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希望此獎項能長久進行。最後由林磐聳教授分享此次研究獎成立初衷,一是為臺灣孩子能親眼見證第一手文獻,再者認為需要有人做主體性的臺灣設計研究,他也借用吳念真導演的話:「人生苦短,該做的事不能等。」鼓勵大家一同為臺灣的設計環境盡一分心力。
 
此次國際獎得主為白金男教授,論文題目為韓國-台灣設計交流五十年所懷 (韓國ㅡ臺灣 디자인交流 50年에 대한 所懷) ,優秀獎四名得主分別為王義鈞,「春仔花」傳統技藝創新發展之創作研究;徐子翔「臺灣虎爺信仰文創商品開發設計創作研究-以嘉義新港奉天宮虎爺為例」;黃薇守「中華兒童叢書」對於兒童美術教育的貢獻;以及蕭雨濛、孫怡康、林志隆、黃鼎豪「設計思考的觀點探討王永慶的管理哲學及其對臺灣設計發展的啟示、貢獻與影響」。
 
50年間厚植深刻友誼 臺韓第一次展覽等了三年
 

 
1974年,臺灣變形蟲協會與韓國現代設計協會(KECD),攜手展開兩國設計交流序幕,至今邁入50年,意義重大。50年時間,促成兩國設計產業發展茁壯,也厚植臺韓深厚情誼。論壇一開始,林磐聳教授以照片回顧50年間交流點滴,引發眾人回憶。本次交流展,林教授攜手柳允皓會長策展,邀請臺韓各25位設計師參展,除呈現過各時期兩國設計交流的海報,也展出以「友誼」為主題的各類創作,作品上可見各自國旗、高粱酒、真露燒酒等元素,乘載半世紀間積累的回憶。
 

 
在網路不普及的1970年代,訊息多靠電報與信件傳遞,要國際交流並非易事。「如果沒有辦法互相理解,甚至說是犧牲的精神,應該沒有辦法讓臺韓交流持續50年之久。」開啟臺韓交流的關鍵人物白金男教授回憶到,當年他在大學期間認識了變形蟲協會的朋友,1973那年開始不斷向臺灣寄送作品,在三年後才收到協會回覆,順利辦了第一次臺韓展覽。
 
臺師大設計系王行恭兼任教授是變形蟲協會資深會員,見證50年來協會和韓國的交流。他補充,因為早期辦展不易,當時臺北並沒有公共美術館,私人畫廊一次的租借費就等同自己一個月的薪水,因此籌措經費花了不少時間,也是當初要花費三年的其中一個原因。他認為,臺韓設計交流跟隨時間不斷進步,相信下個五十年還有很多目標,讓後輩接力完成。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代表楊夏蕙 ,在1979接任中華民國美術協會理事長,有感於當時國內設計產業並不被看好,國人大多喜好外國的設計作品,楊夏蕙感到很不服氣,開始和白金男老師合作,希望讓臺灣設計走出國際。她也向後輩的朋友說,儘管科技發展,但別忘了溫度與情感的重要。
 
細數50年交流歷史,1974年,中華民國變形蟲協會與韓國現代設計協會的前身「韓國現代設計實驗作家會」 展開交流,屬於社團間的交流;1980~ 1990年代,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邀請韓國設計師參與亞洲現代平面設計展;1990年代,臺灣海報設計協會參與韓國舉辦東亞海報三年展,持續雙方緊密交流,2000年代,在白金男教授支持下,韓國成均館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每年輪流舉辦設計學術研討與海報交流展,建立研究生間的交流:2010年代到現在,配合教育部戰國策計畫,轉為韓國與臺灣的國際人才交流。
 
AI浪潮衝擊設計界 白金男教授:「面對未來不要氣餒。」
 
隨資訊革新,AI的出現同樣衝擊設計界,只要輸入指令就能生成設計品,設計產業將重新被定義。面對未知的未來,白金男教授勉勵後輩,雖然不確定未來設計師的職業是否存在,不過就像50年前無法預料今日有這麼好的成果一樣,期望年輕世代們帶著更多創意與熱情,面對未來的挑戰。
 
林磐聳名譽教授向白金男教授介紹現場展品。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許和捷理事長,畢業自臺師大美術系碩士班,現任東海大學創藝學院院長,他說身為年輕的一輩,必須思考設計的下一步,同時理解時代趨勢。他訓練學生運用AI設計作品,今年5月也將邀請來自40個國家、100位設計師進行展覽,針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舉辦設計展,
 
KECD柳允皓會長表示,現代人超過三秒沒有收到回覆就算久,更何況是籌備了三年才辦展成功,非常佩服前輩們的熱情與動力。柳允皓會長也分享,海報設計在AI時代能產出更多元的作品,海報將跨越語言,成為設計界溝通的新媒介。
 

 
KECD策展理事、忠北大學視覺設計系魯相龍教授則表示,比起友情,能讓交流繼續的原因是設計師的迫切感,他將以深厚的友情為基礎,投入更多的設計作品。KECD理事、烏兹别克塔什干富川大學多媒體及遊戲內容系系張太華主任,特地從烏茲別克遠道而來參加這次論壇,她分享第一次看到臺灣設計師的作品覺得很驚艷,因為韓國海報的尺寸大多是A1,但臺灣設計師在兩倍的尺寸下還能兼顧美感,期許未來學子可以延續交流動能,讓50年的情誼往100年邁進。
 
2000年臺師大設開啟和韓國成均館大學的研究生間交流,2009年參與韓國交流展的張雅婷,是藝術指導組研究生,她對交流感到印象深刻,甚至做了一張畫滿真露燒酒罐的明信片要寄給林磐聳教授,卻因忘記寫地址而無法寄出,她說:「很感謝有這個交流機會,那次的交流經驗,是我成為設計師的重要養份。」
 
高雄廣告設計協會張芳榜理事長也到場,今年30歲的他,帶來南臺灣年輕一代的設計風格,2019年他在南首爾大學韓國展出臺灣設計作品,和白金男教授、柳允浩會長有了緣分,開啟之後的國際互動。今年高雄廣告設計協會將和韓國現代設計協會共同主辦「第十二屆KECD海報三年展」,2024年7月、8月將分別在韓國首爾、以及蒙古展出。
 
論壇最後,林磐聳名譽教授引用設計羅浮宮金字塔的現代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金句,「我只是在適當的時間出現在適當的地方,陪歷史走一段路。」象徵臺韓50年交流歷史,不管是哪一個世代,即使處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但都堅守各自的崗位,成為書寫歷史的一員。 (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4陳廷安、光電116柯曉禹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