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系邱燮友校友辭世 畢生奉獻成就卓著

08
2024.07
師大人
國文系邱燮友校友辭世 畢生奉獻成就卓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邱燮友前系主任於6月30日下午3時15分辭世,享耆壽94歲。邱教授畢業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臺師大)國文學系、國文研究所,專精文學史、樂府詩、中國詩學研究,自民國48年受聘至86年退休,38年期間長期指導本校「噴泉詩社」新詩朗誦、「南盧吟社」古詩吟唱,終身對於古籍整理、古典詩詞吟唱推廣、人才培育三大方面,更集畢生之力貢獻卓著。
 
臺師大國文系邱燮友前系主任於6月30日辭世,享耆壽94歲。邱教授終身對古籍整理、古詩吟唱、人才培育三大方面,更集畢生之力貢獻卓著。(照片來源:綠色東吳報報)
 
學術造詣:國文系的涵養 新文藝的啟迪
邱教授1931年12月14日出生於福建省龍巖市,雖然一歲時就到臺灣省花蓮縣,但是六歲那一年又回到龍巖。此後一直到民國38年高中畢業,他都是在福建接受中學教育。他自己說,在那個動亂的時代,數、理方面的師資比較欠缺,但是國文一科卻是由前清的老秀才教授,因此詩詞古文很早便打下基礎。除了古典文學,民國34年對日抗戰勝利後,上海一帶的現代小說也流到福建來,張恨水、徐旴、無名氏等「海派」作家的作品,是他接觸新文藝的起點。
 
民國38年大陸動盪加劇,由於父母都在花蓮經商,因此邱教授便在暑假申請回臺。可是到臺灣的時候已經錯過了大學考試,要到第二年才能報考,於是他就在民國39年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國文系就讀。
 
誠如邱教授所說,當時的國文系確實擁有許多大陸來臺的國學大師,除了潘重規、高明、林尹幾位先生,新儒家的牟宗三先生當時也在臺師大;加上來兼課的王樹民、屈萬里、孔德成、伍叔儻、許世瑛幾位先生,師資陣容真的非常堅強。在這樣的環境就學,堅定了邱教授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喜好,至於教授現代文學的謝冰瑩先生,以及英語學系的梁實秋先生,則對他在新文藝寫作、尤其是新詩寫作方面給了更直接的鼓勵。
 
他說:「這幾位老師的學問都很好,興趣都很多樣,上他們的課對我啟發很大。所以我也和老師們一樣,對什麼都有興趣。至於作新詩,謝冰瑩老師對我影響最大,雖然她自己並不太寫新詩。另外是梁實秋老師,我大二就去外文系旁聽他的課,而且常常去他家找他,余光中就是我在老師家裏認識的。」
 
畢業之後,邱教授服了一年預官役,然後到臺灣省立鳳山中學(今國立鳳山高級中學)、花蓮女子中學(今國立花蓮女子高級中學)教了兩年書。民國46年秋天,也就是臺師大國文系成立研究所的第二年,他又回來繼續深造。兩年之內除了上課,還點讀了十部書,並且在《臺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上,發表自己的第一篇學術論文〈選學考〉。最後則是在高明教授的指導下,提交畢業論文《古文運動史略》取得碩士學位。當然,這部論文是用文言文作的。
 
學術貢獻:古籍整理、古詩吟唱、人才培育
邱教授畢業之後留在母校教書。然而從講師、副教授到教授,從民國48年受聘到民國86年退休,他在臺師大國文系整整待了38年。之後,他又獲聘到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今玄奘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負責主持宗教學研究所(今宗教與文化學系暨研究所)。民國88年離開玄奘,緊接著到元智大學擔任講座教授,並且兼掌中國語文學系系主任。推算起來,邱教授一共在大學院校教了42年的書,關於他的學術貢獻,他認為可以從三方面來談。
 
古籍整理
邱教授和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交誼甚篤,在劉氏的鼓勵下,他結合臺師大國文系同仁,為三民書局開啟一系列的古籍新譯工作。在這當中,《四書讀本》是他和謝冰瑩、李鍌、劉正浩等人合撰,《新譯古文觀止》是和謝冰瑩、左松超、應裕康等人合撰,《新譯唐詩三百首》則是他獨立完成。誠如他的高足潘麗珠教授所言,這幾本書一直是全國高中學子熱烈歡迎的古籍導讀,影響力可以說是無遠弗屆。此外,邱教授還參加了多個版本的工具書編纂工作,包括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的《中文大辭典》(三十八冊)、復興書局出版的《成語典》(全一冊)、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詞典》(全一冊)、《大辭典》(三冊)等。常與他合作的方祖燊教授就說,在所有的編纂工作中,邱燮友一直都是出力最多的編纂者,也難怪他要把古籍整理視為自己最有成就的學術貢獻。
 
古詩吟唱
20幾年來,邱教授在臺師大持續指導「噴泉詩社」的新詩朗誦,以及「南廬吟社」古詩吟唱,長期下來不但培養學生對外活動的興趣,也固定有成果發表。然而最重要的,是他費心蒐集臺灣詩社的吟唱資料,並且將之整理成有聲書出版。
 
他說:「這麼多年來,我到臺灣各地蒐集民間詩社用方言吟詩的錄音,並且用錄音帶把它們錄下來。而且我還去古籍找樂譜,凡是中國古代記載音樂譜的書,都找來翻成現代的五線譜,然後整理成書以及錄音帶。」
 
在這些成果中,第一批問世的是民國65年到70年間、由三民書局出版的四套教學錄音帶,分別是:「唐詩朗誦」、「詩葉新聲」、「唐宋詞吟唱」、以及「散文美讀」。接著是受教育部委托,和同仁陳滿銘教授共同製作國中國文第一冊絕句、和第二冊律詩部分的教學錄影帶。緊跟著是在民國81年及82年,為臺師大人文教育中心製作「美讀與朗誦」、「樂府詩賞析」兩部教學錄影帶。近年來,且又和公共電視合作製播「童詩吟唱」、「詩歌畫語」等節目。現在看來,邱教授在推動詩歌朗誦、詩詞吟唱方面創造的成績,直可說是臺灣第一人!
 
人才培育
在臺師大國文系執教這麼多年,邱教授指導了無數的碩、博士論文,即便到離開臺師大的這幾年間,也一直沒有放下指導後進的任務。談及自己的得意門生,邱教授在訪談中點了幾個名字,包括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系主任的沈謙、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李豐楙、以及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的顏崑陽等人。邱教授指導的學位論文多半是詩詞研究,但是也有一些研究新文藝的論文,例如臺灣第一篇研究新文藝的學位論文,就是他的學生朴星柱所作的《新月派新詩研究》。當然,念舊的他也不忘提及在中學教書遇到的兩個學生,分別是在花蓮女中教過的作家蔣芸,以及在鳳山中學教過的學者胡楚生。
 
詩人童山:樸質的風格 民歌的道路
除了教學、研究、編書,邱教授還是一個詩人,他並且以「童山」的筆名出版了兩本詩集:《童山詩集》和《天山明月集》。
 
邱教授寫詩緣起於大學時代,大一那年,他便和班上幾個同學組了「北斗」詩社,並且編了班刊。到了大二,更和同學籌組了全校性的「細流」詩社,把當時喜歡文學創作的同學都匯聚在一塊,他自己也從這一年開始向《公論報》副刊投稿。據他統計,大學和研究所期間一共創作了三、四百首新詩,後來他從中擇選了最滿意的70首,以《童山詩集》之名出版。
 
令人遺憾的是,自研究所畢業之後,詩人童山幾乎完全歇筆。邱教授的講法是,由於忙於教書、編書,完全喪失了寫詩的靈感,加上為了應付升等的需要,他的創造力幾乎都消耗於學論文寫作,因此連周遭詩友都懷疑他將不再提筆寫詩。想不到,民國82年他赴香港珠海書院客座一年,在沒有圖書可供學術研究的情況下,他反而恢復寫詩的性情,一年之間就寫下100多首詩篇,因而有了後來的《天山明月集》。
 
現代詩人他最喜歡何齊芳和臧克家,至於寫詩的風格,則是意在追求樸質。他說:「我的詩比較是走樸質的道路,走民歌的道路。因為我後來教樂府,所以詩不喜歡寫的太玄,不喜歡用太多的意象。現在不管是大陸的朦朧詩,還是臺灣的現代詩,都很喜歡用複雜的意象,讀者常常看不太懂。可是我相信新詩最後都會走回白由的路,會配合生活,讓人家可以感受得到。」
 
邱教授還認為,新詩的未來除了要回歸樸質,最好還要和音樂結合在一起,才可以真正流傳下来。他並且質疑:一首詩如果沒有辦法讓人記下來,怎麼可能留得住?至於20年前的校園民歌運動,他覺得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可惜後來這個精神就斷了。為此他發出詩性的呼籲:「讓我們利用音符的翅膀,把詩傳送到人人的心頭去。」
 
不妨看一首他的小詩,這是收錄在《天山明月集》的〈短歌(四)〉,筆觸清新頗宜譜曲:
 
今晚的月亮好圓,
 
思念像噴泉在心頭層層湧現。
 
歸途中,花木都糝上銀色,
 
往事春夢,件件與你相連。
 
也許月亮也來到你的窗前,
 
溫潤如月,嫵媚猶似飛仙。
 
也許相思把一夜的空間佔據,
 
因為今晚的月亮好圓。
 
有趣的是,邱教授也作舊詩,不過因為一直沒有整理出版,所以知道的人不算太多。
邱教授於學術界保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文學領域的卓著貢獻和耀眼成就,在文學史上也持續擁有世代傳承的影響力。其典範的長存,大家不僅僅是春風傷逝,更是讓人永遠懷念、紀念、感念。(資料來源:國文系胡衍南教授/編輯:吳韋諒/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