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4.08
學術動態
臺師大產創學院致力產學雙向頂尖合作 冷融合突破性技術 人工智慧教育推廣
  臺師大作為綜合型大學,不僅深化產學合作,也繼續在科學領域發揮領導作用,且廣泛運用於全球各面向的議題。而本校自「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成立以來,除再強調跨域學習,也特別重視學術理論、產業實務的學用合一,更對「永續發展」以及「人工智慧」拓展創新研究。
 
江陵集團:節能減碳新能源 醫療應用高價值
 
  臺師大產創學院與江陵集團合作,宣布在冷融合(Cold Fusion)技術取得突破,榮登國際期刊Nature旗下Scientific Reports,是30年來冷融合論文首度刊登於主流科學期刊。該技術又稱低能核反應(Low-Energy Nuclear Reaction, LENR),即以水為燃料,在低溫下進行,無核汙染,可望運用於節能減碳和醫療領域,也提供更高效能源解方。
 
  核融合(Nuclear Fusion)雖然被人類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潔淨能源,不過,根據原子理論及分子動力學,須在超高溫、超高壓環境,輕原子核才能融合成為重原子核,且依E=mc2釋放巨大能量,但不會導致碳排放,放射性也有限。
 
  綠能科技與永續治理研究所講座教授、江陵集團陽傑科技創能研究中心執行長黃秉鈞率領研究團隊,研發LENR技術,其屬CIF(Cavitation-Induced Fusion)現象,即用水作介質,在低於200℃下進行,以空化技術激發核反應,而產出不凝結氣體(Non-Condensable Gas),其中包含同位素17O重氧水H2O-17。
 
  不只低溫,也減少碳排放,且沒有中子和伽馬輻射的核汙染,更可重現、大功率、低成本連續運作,性能係數(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達1.2至4.3。此外,重水能夠用於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造影劑,也可能抑制癌細胞,輔助癌症的標靶或放射治療,將可造福人類。
 
冷融合見曙光: 臺師大產創學院與江陵集團攜手發表冷融合技術突破—陳焜銘副校長、江陵集團林美東董事長、綠能所黃秉鈞教授、吳正己校長、產創學院高文忠院長、碩傑企業曾東榮總經理(前排由左至右)。
 
吳校長表示,本項產學合作是雙向的:學校創新研發帶入產業落實,產業創新研發帶回學校探究。
 
  吳正己校長表示,本項產學合作是雙向的:學校創新研發帶入產業落實,產業創新研發帶回學校探究。在產業及學校的密切合作下,「做中學,學中做」,除能培育師生理論與實務並重的實力,又可加速科學和技術的整合。
 
瑞昱半導體、麗臺科技:硬體高效性 軟體低門檻
 
  臺師大產創學院攜手瑞昱半導體以及麗臺科技,在暑假期間於高雄、臺中與本校,分別舉辦「AIoT智慧物聯網種子教師工作坊」和「智勝先機人工智慧雲端協作工作坊」,深耕AI教育。
 
  前者由教師蒐集並標註影像資料,訓練深度學習模型,最後將其下載至瑞昱半導體Ameba82晶片,讓智慧小車能跟隨辨識物件移動;後者以不需要程式碼為特色,透過麗臺科技AIDMS平臺,輕鬆實現創意,學生便會自然深入探討AI技術。
 
  高文忠院長表示,本校擁有學術研究及產業應用的強大能力,可在前瞻領域創新開發,並於產學合作推動發展;本校也有人才培育與教育推廣的重要責任,憑藉教學資源、專業知識、先鋒角色,普及大學層級、基礎階段、社會群體。
 
  副研發長暨AI跨域應用研究所副所長林政宏表示,兩家頂尖企業高度互補:瑞昱半導體Ameba82晶片專注提升AIoT實際應用,強調硬體即時運算,適合教育現場部署,使師生可將自己訓練的AI模型,直接運用於物聯網設備,展現高效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麗臺科技AIDMS平臺專注降低AI應用門檻,強調軟體簡易操作,適合教育領域推廣,讓師生不需要程式設計專業技能,能夠參與AI使用開發,激發創意且提高成就感。如此結合既加速AI技術的教育普及,更為學術研究及產業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本校將持續與瑞昱半導體和麗臺科技合作,進一步將兩者整合學校課程設計,而這也兼顧理論與實務,確保學生學到最前沿的技術,並且實際操作,更將所學用於解決現實問題。(資料來源:產創學院、AI所、綠能所)
 
LENR技術不只低溫,也減少碳排放,且沒有中子和伽馬輻射的核汙染,更可重現、大功率、低成本連續運作,COP達1.2至4.3。
 
AI所林政宏副所長(前排右一)及麗臺科技電腦事業處周世偉總經理(前排右二)帶領學員,使用不需要程式碼的AIDMS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