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24.10
最新消息
臺師大理學院七成女性學術主管 開創多元研究社群 激盪無限科學夢想
  臺師大理學院成立於1955年,至今已近70年,長期致力推動學術研究多元發展,而女性科學家崛起,又為學術界挹注新活水。其中,扮演關鍵領導角色的十位學術主管中,女性便占七位,既能激勵年輕女性追求學術目標,更共創出友善包容且多元創新的研究社群。
 
理學院傅祖怡副院長專精表面科學 倡議公平環境
 
  物理學系傅祖怡教授專精表面科學,熟練原子解析顯微技術,主要可運用掃描穿隧顯微儀,觀察金屬與半導體在奈米尺度下的原子及粒子行為,並且率先製成熱平衡、可重複生成的單原子針,具有奈米科技應用前景。
 
  傅教授表示,隨著性別平等政策改善,研究人員不分性別都能兼顧其生涯和職涯,而當女性在科學領域的領導角色增多,也鼓舞更多人擺脫刻板印象,建構公平且具創造力的學術環境。
 
生科院許鈺鸚院長專注動物行為 革新社會氛圍
 
  生命科學系許鈺鸚教授專注動物行為,探究競爭時的打鬥方式,以決定有限資源獲取方,如挑釁、時間、經驗等,包含其內在生理機制與外在決策因素以及親代效應,研究內容有趣。
 
  許教授表明,臺灣仍有重男輕女現象,期許女性不要因為偏差態度甚至行為,而放棄天賦和理想,在各領域展現潛力、追逐夢想,共同改變社會氛圍。
 
物理系陸亭樺主任聚焦光電材料 奠定友善基石
 
  物理系陸亭樺教授聚焦光電材料,利用自製可調控雷射光場照射在二維材料,量測其拉曼與螢光光譜,並且操控角動量光源及交互作用,研發光電元件,提升臺灣半導體國際競爭力。
 
  陸教授認為,女性促進更多科學領域合作機會,也引導邁向共榮的願景,且是社會長遠發展重要基石,因此能在這時代成為女性科學家是件幸福的事,期盼為下一代打造更友善的環境。
 
理學院傅祖怡副院長(左圖右)、物理系陸亭樺主任(中圖中)、化學系李祐慈主任(右圖中)分別帶領學生熟悉顯微技術、參加國科會自然科學領域女性學者研討會、參與化學年會。
 
化學系李祐慈主任投入理論計算 充實人生旅程
 
  化學系李祐慈教授投入理論計算,透過第一原理,探討各類物質系統物理化學性質,且應用於鋰基電池、奈米碳管等,以解釋實驗和改良設計,精進能源與奈米材料的效能。
 
  李教授指出,女性學者的細心、耐心、溝通及關懷,促成緊密合作、創造精細成果,而學術研究是長遠的路,女學生們應當勇敢探索潛能,為自己鋪就充實且有意義的人生旅程。
 
地科系陳卉瑄主任致力斷層監測 促進正向合作
 
  地球科學系陳卉瑄教授致力斷層監測,建立地震訊號和斷層特性的關聯,並且發展無震滑移監測方法,解釋快、慢地震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大地震,為造山帶慢地震領航家,也是市民地震學推廣者。
 
  陳教授認同,女性科學家因相對重視人的感受,常需要協調以尋得最佳方案,必須堅守原則,雖為壓力主要來源,卻對於團隊合作與學術發展相當重要。
 
資工系葉梅珍主任投身影像辨識 展現科學熱情
 
  資訊工程學系葉梅珍教授投身影像辨識,鑽研如何在標註訓練樣本稀缺的情況,甚至是完全不需要資料,深度學習技術仍能自動解析,而且效果良好,為該技術開闢新可能性。
 
  葉教授說明,女性經常面臨家庭及職場的平衡挑戰,而在科學領域不應受到限制,只要充滿熱情,所有人都應該有機會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為科學的發展貢獻心力。
 
科教所劉湘瑤所長探究知識認識 落實環境責任
 
  科學教育研究所劉湘瑤教授探究知識認識,關注科學史的歷程與其哲學思辨,釐清個體的知識理解及信念形成,同時推動環境議題教學,融入科學教育,培養環境素養。
 
  臺師大理學院培育出許多傑出女性科學家,不僅在其專業領域取得輝煌成就,也為學術界的性別平等帶來正面影響。本校將會持續推展多樣和包容的教學環境,鼓勵更多女性學生構築科學夢想,為未來的世界增添無限可能。(撰文:胡世澤/資料來源:理學院)
 
理學院共七位女性學術主管,共創友善包容且多元創新的研究社群(左起):資工系葉梅珍主任、化學系李祐慈主任、生科院許鈺鸚院長、理學院傅祖怡副院長、物理系陸亭樺主任、地科系陳卉瑄主任、科教所劉湘瑤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