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第25屆傑出校友》南加大語言學系榮譽教授 李艷惠

05
2025.06
師大人
臺師大第25屆傑出校友》南加大語言學系榮譽教授 李艷惠
2025-06-05
堅持 40 年學術研究的意外收穫 語言學協助 AI 與人類溝通
40 年的堅持究竟換來什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65 級校友、中研院院士李艷惠,自大學時期便潛心投入語言學研究,將尋常對話視作科學,投注熱情與時間,從一字一句抽絲剝繭,找出規律。當外界對文科生的職涯擔憂時,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卻成為連結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溝通橋樑。

許多人可能對於語言學感到陌生,事實上,語言學與我們息息相關。英國已故語言學家、倫敦大學學院榮譽教授 Neil Smith 曾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成為宇宙的中心?(How to be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Be a Linguist(成為語言學家)。這句話不僅意味著語言學的重要性,更彰顯了語言研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語言學是一門運用科學方法研究語言的學科,就像一般科學如化學或物理學家研究物質和能量一樣,語言學家關注人類溝通時所使用的語言,其規則和變化。李艷惠最初因修讀英語系必修課程,發現語言形式與結構的趣味,因而走上語言學的道路。

意外的是,40 年後她的研究已跨出書本,與日常生活的科技深度結合。


李艷惠參加英語系的演講藝術及戲劇演出

一堂必修課 走進 40 年後的學術殿堂

  中學時期,李艷惠最期待的就是英語課,除了自己在英語學科上表現優異,更受益於來自臺師大的老師,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教學,增進了對英語學習的熱忱,因此在大學聯考填志願時,考量家境及未來就業出路,有公費生制度、又是文組第一志願的臺師大英語系,自然成為她的首要選擇。

  臺師大英語系成立於民國 35 年,不僅擁有臺灣最早設立的外文研究所,在英語教學領域、語言學、英語文學都具備完整師資陣容,與深厚的學術底蘊,其中「語言學概論」是英語系學生的必修課,原本黑板上艱澀難懂的句法學,在李艷惠眼中,成為打開語言奧妙的大門。

  李艷惠回憶道,「記得當時是由傅一勤老師授課,上課不使用講義,單憑口述,就可以順暢地引導我們,了解語言的特質和語言學的妙境,之後湯廷池老師的句法課,更深刻啟發我對於漢學的研究。」

  回顧求學歷程,李艷惠感謝傅一勤、湯廷池、曹逢甫、屈承熙等英語系老師的教導,奠定從事語言學研究的堅實基礎,以及發覺自己對於語言學的樂趣。

  李艷惠舉例,像「他明天再來」與「他明天又來」,雖然對照英文都是「again」,不過在日常對話情境中,卻會考慮會不會用或感知不同涵意。正因為語言中許多細微的規律和現象,讓她開始思考,為何語言會有如此差異,還有背後的成因。

  民國 70 年代,當時臺灣的語言學研究正在發展中,在語言學界有個「Linguistic Circle」(語言學社團),定期在耕莘文教院舉辦演講,李艷惠會去參加,常看見一位年輕學者提出有深度且中肯的問題,問了才知道,他就是黃正德。

  這位被李艷惠稱為「一輩子貴人」的黃正德,是臺師大第 7 屆傑出校友、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曾獲臺灣語言學會終身成就獎、美國語言學會會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等殊榮,更是位影響她深遠的學長。兩人共同撰寫的「漢語語法」(The Syntax of Chinese),係受到劍橋大學邀請所出版,是當今研究漢語句法學的重要著作,被引用次數近 1500 次。

  1980 年,李艷惠自臺師大英語系拿到碩士學位後,同年獲南加州大學 (USC) 獎學金,赴美國攻讀語言學博士,並於 1985 年取得博士學位,而她的博士論文,就是以黃正德提出的研究議題為出發點。

  李艷惠以通用語法(Universal Grammar)為出發點,打破以往漢語沒有格位(case)的學術觀點,藉由黃正德論文裏有關的語料及議題,證明格位的存在,藉由主格(主詞)與賓格(受詞)的語法特質解釋中文對話的語序邏輯。簡單來說,就是替中文找到全世界語言共用的基本規則,讓研究語言的學者更能了解漢語語法背後的邏輯,並且解決長期以來語言類型學家無法妥當地把漢語歸類的問題。

  對於黃正德,李艷惠充滿感激之情。她說,「黃老師是我語言學的 Muse(繆思),不但在學術上給予無數啟發,而且一路扶持、助我成長。」
    

在⾦華⼥中擔任導師期間,李艷惠(右 3)體會到第⼆外語學習的奧妙。


當時英語系上的同學助教,⽇後在學術或教學上都有突出的表現。
圖為李艷惠
(右 1)與張武昌教授(左 1)及周中天教授(中)合影



李艷惠(左 2)就讀臺師大英語系碩士班,英語系黃燦遂教授介紹他的表弟給李艷惠認識,進而成為一生的伴侶。


當時英語系同學,在藤以魯⽼師的指導下,發揮團隊精神,表演英語戲劇。

獨具「惠」眼 從複雜語言中找出貓膩

  李艷惠博士學位修完後,先於加州州立大學 Fresno 分校任教,隔年就返回母校南加州大學擔任教職,期間也常受邀至各地重要的學術機構訪問,如歐盟的歐洲中國研究院(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l'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 巴黎第七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山大學等。

  潛心語言學 40 餘年,李艷惠認為,語言學最有趣之處在於,「它讓人有個窗口窺視人腦裏的驚人語言能力,顯現於無盡的創新思想與交流」。她認為,語言建基於無限的單詞,透過有限的規則,結合成無限的句子,是文化、認知與社會的交織。

  以李艷惠 2023 年這篇被刊登在《牛津語言學研究百科》的《漢語句子片段省略》(Sentence Fragment Ellipsis in Chinese)為例,研究結果指出,人們在進行溝通時,往往會省略部分內容來簡化表達,同時又保留完整含義,而這種現象,與英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卻亦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李艷惠強調,語言無法像物理或化學一樣,有具體的原料及可見的反應過程,語言組成也經常缺乏大量有條理語料佐證,因此研究時必須一步一步地耐心地尋找、測試,從不斷地假設推導當中,歸納原則。

  「語言學學生在做的,就是學習在雜亂的語料中,找出最自然最貼切的規則,過程中養成推理分析能力,有效率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成為日後前進職場的優勢」,李艷惠說。

 
回顧求學歷程,李艷惠感謝英語系老師傅一勤、湯廷池、曹逢甫、屈承熙的教導,
奠定了從事語言學研究的堅實基礎。

 
李艷惠參加英語系的演講藝術及戲劇演出

不怕當孤勇者 堅持自己所愛

  擔任教職多年,李艷惠不僅在語言學領域有所貢獻,更是位替學生著想的好老師,深知文組學生常因就業而迷惘。她知道,如何堅持自己所愛,是一件難事。

  「自己最喜歡的,通常也是自己的强項、自己的優點,繼續發展、增强這些優點,就一定會有滿意、甚至意想不到的成就」,李艷惠常以自身經歷告訴學生,別怕在追夢路上,當一位孤勇者,「因為硬著頭皮做事,如果沒有成就感,生活便不會快樂。」

  而這句話,恰好與黃正德 2022 年回師大擔任畢業典禮致詞嘉賓時,所說的話不謀而和:「朋友曾跟我開玩笑說,哈佛大學應該付你不少薪水,而你(研究語言學)對社會做了什麼貢獻?我說哈佛讓我玩我的嗜好(hobby),這個嗜好造就我 doing what I do best(做我最行的)。」

 
李艷惠(第 1 排左 3)至南加州大學任教後,常與語言學各方前輩及同儕互動、交流,
擴展自己對於語言學的學術涵養。

 
李艷惠(左 1)不僅是個優秀的學者,更是位主動關懷學生的老師。
 
1986 年李艷惠(左 1)返回南加州大學任教,全力奉獻語言學。
 

  李艷惠如同黃正德,始終堅持自己所選的道路,儘管在語言學的這條路上,曾經碰過種種挫折及誘惑,她依舊一步一腳印、潛心研究。

  李艷惠說,「如果對什麽都有興趣,當然選未來報酬最高的(工作),這是基於實際的考量,但若對某些科目特別有興趣,或是提不起勁,擇其所愛,還是比較重要,畢竟風水輪流轉,誰也沒法預測未來,善用、發揮自己的長處,生活過得充實,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終能享受美好的成果。」

  李艷惠剛到南加大時,電腦科技產業相當熱門,不僅職缺多,薪水待遇也優渥,有的朋友因此半路出家,放棄原本就讀的科系,但幾年後,卻有人無法順利完成學業,有的畢業後,又輾轉回到自己當初喜歡的行業。追隨潮流放棄自己原有計劃者,常常無法獲得真正能夠讓自己滿意快樂的成就。

  「我想是因為生長在一個大家庭,只靠著父親公務員的薪水過日子,因此比較認分、願意接受現實,可是我也很積極,盡力做好每一件事,因為我知道必須努力才能走出一條路。」

  李艷惠口中的認分與積極,使自己走出一條兼顧興趣與前景的道路。

 

李艷惠(右 1)2014 年參加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世界語言大會。


李艷惠(左 2)赴北京語言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李艷惠(右 5)時常於各地參加會議,並與當地學者有進一步的交流,以瞭解各地區不同的文化。


李艷惠所出版的著作。
 
如何與人工智慧溝通? 當個語言學家
 
  近年來,受惠於科技業發展,語言學科成為新興人力需求的領域,為了讓人工智慧(AI)能完整理解語言邏輯,並正確地處理和生成語言,相關的研究成果,恰好作為分析語言結構、句法、語義的方法,提供人類與電腦新的溝通模式。
 
  比如將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導入自然語言處理(NLP)後,有助 AI 系統地解析詞序、區分上下文,並辨別語句間細微差異,例如「貓追狗」與「狗追貓」的不同,或像「誰也追不上」,這種有不同意思,需要靠情境辨識的詞句,使人工智慧得以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界限,更流利地與人類溝通。
 
  不少的 AI 工具程式,像 ChatGPT、Claude、Copilot、Grok,背後都仰賴語言學家,來擔任引導正確且有效率回應的重要角色。在美國不少學校的語言學系,是隸屬於認知科學院或社會科學院,因為語言學能對語言相關的科學研究,包括大腦認知處理、人工智慧等做出貢獻,故語言學跨學科的研究應用,將持續推助語言學邁入新的研究層次。
 
  「許多語言學的畢業生,都被延攬進高科技公司,甚至大學時就直接投入相關領域實習,比如改善語音辨識或自然語言處理,替語言學開闢一條新興又不錯的方向」,李艷惠說。
 
  至今,李艷惠依然埋首研究,也經常受邀至各國分享研究成果,目的是希望更多學生,能站在她的肩膀上,繼續為探究複雜的語言學而努力,同時也不忘與黃正德一樣,提拔年輕學者,共享學術資源。
 
  默默耕耘,幼苗總有成為大樹的一天。2024 年 7 月 4 日,第 34 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單公布,李艷惠成為臺師大英語系繼 46 級校友龔煌城、48 級校友李壬癸、60 級校友黃正德、68 級孫天心後,第五位獲頒院士的校友,也是她一路堅定,專一語言學的最好證明。
 
  語言學界有個分析工具叫作抽象語法樹(Abstract Syntax Tree,AST),是用來推理語言字句間的關聯性,樹狀圖中的每一個節點,即代表一句話或程式碼中的一個部分,既能幫助研究者理解表達語句結構,又有助延伸新觀點及解決方法。
 
  李艷惠時常提點學生,「最喜歡的往往也是自己的強項,繼續發展與增強這些優點,就會有快樂滿意的人生,享受到初始意想不到的成果」,對照自己歷經挫折與難關,仍一字一句抽絲剝繭、從混亂語料中找出規則,更使人工智慧能侃侃而談。對她而言,語言學不僅是門科學,更是蹲越久、跳越高的學習典範。
 
  語言學就像棵大樹,研究者在既有的前沿成果基礎上發散思維、彼此參照及協同進步,李艷惠 40 年的堅持耕耘,不僅使新芽得以在巨人肩膀上茁壯,同時也想告訴每個人,如今的學術地位,是源自於永不放棄的勇氣。(撰稿人:楊詠盛)
 


 
第25屆傑出校友—英語系65級
李艷惠/大事記
  • 1954 出生於臺中縣 1972 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
  • 197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 1978 至金華女中實習,教英語、並當班導師 1979 返回臺師大英語系擔任助教
  • 198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畢業;獲得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獎學金,赴美就學
  • 1985 取得南加州大學 (USC) 語言學博士學位、獲聘為加州州立大學 Fresno 分校終身職助教授
  • 1987 獲聘為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及東亞語言文化學系終身職位助理教授至 1991
  • 1988 擔任美國南加州大學中文部主任至 2013 1991 獲聘為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及東亞語言文化學系終身職副教授至 2001
  • 1993 獲美國 Phi Kappa Phi 協會南加州大學傑出教師學術研究獎、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1994 參與北美中國語言學會議組織(NACCL)指導委員會
  • 1999 獲頒 Bradley Kerr 學術研究獎 2000 獲 Ahmanson 人文創新獎 - 語言學及語言教學設計計畫獎助至 2001
  • 2001 獲聘為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系及東亞語言文化學系教授至 2018 2004 擔任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學系主任至 2007
  • 2006 獲美國賓州 Haverford College 校長傑出學者獎
  • 2007-08 擔任美國中文教師學會(CLTA)會長;2006-2007 副會長 2008 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
  • 2009 受劍橋大學出版社邀請,與黃正德撰寫漢語語法《The Syntax of Chinese》
  • 2011-12 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 (IACL) 會長;2010-2011 副會長 2012 香港中文大學 Wilson T.S.Wang 特聘訪問教授 擔任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執行委員會顧問至 2013
  • 2013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 2014 擔任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學系主任至 2018
  • 2016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訪問教授 擔任美國聯邦國家安全局星潭計畫主持人至 2019
  • 2018 獲聘為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系終身職教授至 2024
  • 2019 受邀為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特聘講座教授 ( 延至 2024 年訪問 ) ;獲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傑出學者獎
  • 2020 受邀為歐盟歐洲中國研究所首屆學者 ( 延至 2021 年訪問 ) 擔任中研院語言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及召集人迄今
  • 2022 擔任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諮詢委員迄今
  • 2023 獲台灣語言學會終身成就獎
  • 2024 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系榮譽教授 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 34 屆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