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20.06
師大人
第20屆傑出校友》臺灣重量級畫家、藝術史論家林惺嶽
逆流前行 繪出土地與人文交織的生命色彩

 

今年甫滿80歲的林惺嶽在跨世紀的生命歷程中,以畫家、藝術史論家、藝術教育工作者與策展人等多重身份,參與臺灣當代藝術建構過程;以豐沛創作能量和敢言直諫性格,坦然訴說臺灣文化獨特的藝術主體性。
近百年來臺灣歷經殖民統治、戒嚴時期和本土意識崛起,重大的政治社會變遷,在時代氛圍的影響下,林惺嶽手執畫筆與文筆追尋臺灣的本土意識。畫作《森林受難紀念碑》、《黑日》,描繪動盪社會中人心的徬徨與對土地的情感;著作《臺灣美術風雲40年》、《中國油畫百年史》,建構臺灣美術史的發展脈絡。因作品以關心社會、眷戀母土作為核心價值,而被尊稱為「臺灣藝術教父」與「本土美術的守護者」。



2010年 林惺嶽與他的首件3000號巨作〈大地的屏風〉
 
坎坷的童年 養成堅韌的性格

1939年出生於臺中市,出生時就是遺腹子的林惺嶽,在五歲時母親也因瘧疾離開人世,此後展開四處漂泊的童年,成長過程中充滿累累創傷。起初,寄宿於二伯父家中,從生活瑣事乃至伯父母狂暴的情緒波動,盡皆化為叱罵、拳頭或鞭笞,承受在他年幼的身心之上。

爾後轉與擔任教職的大伯父一同生活,期間逐漸奠定學習思維,但大伯父過於理想的教育方式卻與當時現實的環境產生衝突,不得已之下戰後孤兒選擇到育幼院生活。然而在育幼院的日子亦非順遂,先是因出色的才氣與藝術天分招來院童的嫉妒,隨後便是各種挑釁與霸凌,即便風光考上臺中一中,留級紀錄卻讓他遭受來自院方的奚落嘲諷。

自有記憶以來多舛的命運,令他備嘗人情冷暖,卻也鍛鍊成為一股強韌堅毅的性格,這種特色日後於林惺嶽的作品中展露無遺。

 
 
1943林惺嶽4歲時與母親、哥哥(林巨嶽)合影。沒有父親的家庭,依靠母親縫製衣物,貼補家用。|1957 年 高中時代的林惺嶽,開始接觸貝多芬,閱讀德國古德林將軍的《閃擊英雄》,形塑出其英雄美學觀。

師大美術系苦心求學 無涯書海中追尋自我

進入師大的過程並不容易,在缺乏學習資源與環境的困境下,林惺嶽重考一年才錄取美術系。此時,中學留級的經歷轉而成為敦促他奮發向上的動力,又因師大提供的公費生制度,除了保障他的基本生活無虞外,高等教育殿堂擁有的豐富學術資源,更令他能夠不分晝夜地沈浸在無涯的書海,盡情追求精神生活,並從中尋找自我、建構自我。其中深受羅素、佛洛伊德與貝多芬三人影響,林惺嶽將書本上的知識內化成獨立思辨能力,同時也醞釀為誠實面對自我與敢於正視挫折的勇氣。
 
繪畫的筆觸亦能透露藝術家的人格特質。受限於經濟條件,林惺嶽鮮少使用昂貴的油畫顏料作畫,卻意外在水彩畫領域發展出獨特的林式風格。參用透明與不透明兩種技法,另帶點東方水墨畫的意趣,起初雖不受系上師生的青睞,但大三時在國際婦女會舉辦的美術比賽中奪冠,是他嶄露頭角的開始,隔年再度蟬聯第一,終令他在美術系大放異彩,以水彩組第一名之姿畢業。

雨過天晴的大學生涯,仍在林惺嶽心中留下一個無法忘懷的遺憾。當時,任教於師大美術系的臺灣畫壇前輩大師廖繼春,曾與尚在育幼院學習的少年林惺嶽有過幾面之緣,對於他的繪畫能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兩人互通明信片維繫交流。但到了大學時期,因廢寢忘食的苦讀,加上經濟拮据難以購買油畫顏料,讓他索性缺課,對此廖老師曾心寒地說過:「天才學生我不教,我寧願去教平庸的學生。」回想起老師有心栽培,當時自己卻未能展現積極的學習態度,林惺嶽至今仍心懷愧疚。
 

1961大學時代站在師大校門外,面容清癯、思維深刻,以閱讀作為前進資糧的林惺嶽 。
 
負笈西行拓增視野 重思生命價值與社會責任

大學畢業後,林惺嶽被分發到彰化伸港中學教書,體認到周而復始的工作內容並不適合自己,他在神父幫忙牽線下遠赴西班牙遊學。歐遊的閱歷不僅讓他意識到藝術的廣闊無邊,同時也萌生他希望促進臺灣新一代藝術工作者發展的念頭。 
 
於是在1978年策畫「西班牙中華民國藝術交流展」。從西班牙返臺時,又發生一段意想不到的插曲,當時搭乘的韓航客機因誤闖俄羅斯邊境,遭俄軍攻擊迫降冰原,歷劫歸來後他開始思考生命的價值與作為藝術家的社會使命和責任。

書寫是他用以關懷社會的另一種方式。堅持做正事、說實話的剛毅性格與犀利筆風,在藝壇掀起不小浪花,多本著作如《臺灣美術風雲40年》、《渡越驚濤駭浪的臺灣美術》,是引領臺灣美術運動前行的先驅;《中國油畫百年史—二十世紀最悲壯的藝術史詩》,更是他耗時逾三年,遊歷多國蒐集史料,隻手徒筆獨力完成的巨作,書中建立最具宏觀視野的藝術史脈絡。
 
 
1969 第一次公開發表超現實風格畫作,林惺嶽於展覽座談會上侃侃而談。|1978 年 林惺嶽於巴黎搭乘的韓航班機在飛越北極時突然轉彎進入俄國領空,因之被蘇俄米格戰鬥機擊落,迫降冰湖上。
 
以荒涼的色調 將炙熱烙印人心

發自於對歷史記憶與人文社會熱切關懷的心,林惺嶽的畫作深受時代氛圍侵染,每幅作品彷彿都在傾訴著這座島嶼的歷史。1970年代是林惺嶽超現實創作能力臻於巔峰的時期,畫布在他濁白、殘藍的線條佈局中,映上戰後至戒嚴時期的苦悶,在楓紅與枯黃的渲染下,訴說在母土中尋找自我意識的掙扎,觀賞者的情緒共鳴被視覺中的刺點所觸動,烙下炙熱的時代印象。
 
 
坐擁書城
 
寫實中的魔幻風格誕生於對記憶的反思

用藝術重新檢視生命歷程,是林惺嶽將西方現代主義在地化的關鍵。「問我為什麼畫溪流、畫石頭?因為在我小時候,只有大自然對我包容。」命運給他的考驗似乎過分嚴苛,從二伯父家到育幼院,委屈未曾少過,所擁有的僅是樹木溪流給予他的寬容,也唯有逗蝦捉魚之時才獲得片刻的喘息,他的巨作《濁水溪》能觸動觀賞者的心緒,或許是因他「繪之有理」。

如同林惺嶽的啟蒙者,哲學家羅素曾說:「人的一生就應該像一條河,開始是涓涓細流,被狹窄的河岸所束縛,然後,它激烈地奔過巨石,沖刷瀑布。漸漸的河流變寬了,兩邊的堤岸也遠去,河水流動得更加平靜。最後,他自然地融入了大海,並毫無苦痛地消失了自我。」林惺嶽則藉由繪畫表達對母土的情感及生命的奧意。

自西班牙返臺後,他發現河川經過整治,並在周圍蓋起樓房,對於童年記憶的場景不復存在感到悵然若失。此時在因緣際會下,他造訪剛成立的玉山國家公園,為映入眼簾的自然景觀佇足良久。「看著濁水溪的流向、石頭的堆疊,越看越有趣!遠觀、近看,石頭的形狀沒有一個是一樣的,石頭在溪流裡滾動,變成出海口的鵝卵石,就像人生歷練一樣,我突然想到,畫石頭就會和別人不一樣。」林惺嶽這樣說道。

受到故土的召喚,他發展出另一種新的繪畫風格。石頭沖痕與水的浪花非他習得的西方繪畫技巧可以準確描繪,加上當時畫風偏向苦悶、情緒化的抒發,而畫山、樹與岩石這些滋養自己童年的素材,能使翻騰的記憶與眼前所見景物產生心靈交流,對事物的敏感度也隨之轉換。「我認為在超現實主義體會到的神祕感覺,能存留於寫實主義」,強化色彩、避免過度裝飾,林惺嶽獨樹一格的畫風躍然於紙上,詩人余光中形容其為「寫實的魔幻」,意味著在寫實中綻放神秘的光澤。
 

1988〈濁水溪〉

作畫逾半世紀 呈現母土、忠於自我是唯一的創作理念

「看不懂的東西,我不畫。」從超現實風格的作品到之後的魔幻寫實風格,林惺嶽不僅畫他「看見」的事物,更堅持只畫他「思考」過的事物。早期作品中常見的魚刺、牛骨、枯木等題材,是他用來訴說即使在荒涼的時代,萬物仍具有核心骨幹支撐的奧義;後期強化的寫實風格,則是貼近母土記憶,無論是自然風光抑或是水果,他多以水流及結實樹上的碩果,來呈現在靜謐中追本溯源的生命動能。創作至今,對臺灣歷史與人文社會的關懷,是他持續思考與創作的動力,堅持創新經驗的企圖心,是他作為藝術家始終的風骨。
 
 
1989〈黑日〉|    1985 進入玉山國家公園觀覽採景,決心回歸臺灣的自然,進行新的創作探索。
 
命運挑戰再次來襲 在困境中產出歡愉

2008年,林惺嶽接連受帕金森氏症與癌症所苦,健康狀況已大不如前,作為畫家,執筆的手卻不能再隨心所欲,對他而言無非是晚年最大的逆境。他仍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帶來的不適,他說人的煩惱是不會停止的,再者「理想人生不是用想的,是去體驗出來的。」

貝多芬「在困境中產出歡愉」的生命價值與毅力,這股精神鼓舞著林惺嶽堅持不放下畫筆,甚至越畫越大,《國寶魚巡禮》、《大地的屏風》等畫作便是在此時完成的大尺幅作品。

超過一甲子的創作生涯,林惺嶽的繪畫作品高達200多幅,他所繪的每一筆皆與臺灣本土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相聯,同時亦受到國際藝壇的矚目,相繼受邀至法國、美國、日本、瑞士、阿根廷等各國展出;多件作品典藏於美術館,其中最能呈現臺灣獨特自然風光與蓬勃生命力的《橫臥大地》與《第一道金光》,曾借展於總統府虹、綠兩廳;也在2019年獲選為第41屆吳三連獎藝術獎西畫類得主。

投身藝術至今,縱有無數榮耀加身,他仍然認為「最滿意的畫還沒產出,所以我要繼續!」如同作品中展現出的堅韌風格,林惺嶽以自身無懼命運、不畏挫折,用筆實踐在逆境中闖蕩、在激流中前行的生命態度,鼓勵創作者在創作路上堅持到底,他說「創作意志力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創作能量」,新世代藝術工作者應懷有創作屬於自身世代意識的格局與氣魄。【採訪撰稿/余庭翎】

 

2018年《林惺嶽:大自然奇幻的光影》於高雄市立美術館之開幕典禮。

第二十屆傑出校友—美術學系54級
臺灣重量級畫家 林惺嶽 /大事記


1939 出生臺中市
1962 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就讀
196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1969 於臺北中美文化經濟協會舉辦首次油畫個展
1975 赴西班牙畫遊
1975 出版《神秘的探索》
1977 於瑞士ARRAU市文化中心舉辦個展
1978 發起西班牙與中華民國美術交流展
1987 於阿根廷首都現代美術館舉辦個展
1987 出版《臺灣美術風雲40年》
1990-1997 於臺北東之畫廊舉辦多次個展
1997 出版《渡越驚滔駭浪的臺灣美術》
2002 出版《中國油畫百年史–二十世紀最悲壯的藝術史詩》
2003 出版《戰火淬鍊下的藝術–戰爭與藝術的一頁滄桑史》
2007 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歸鄉–林惺嶽創作回顧展」,名列臺灣十大公辦好展覽
2011 出版《近代美術發展概略》、《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等書
2012 出版《逆境激流—林惺嶽傳》(彭宇薰執筆)、《瘋狂人生:達利小傳》等書
2013 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臺灣風土的魅力」個人大型回顧展
2015 出版《帝國的眼睛:林惺嶽藝術評論及學術文集》
2016 文化部為林惺嶽出版「臺灣資深藝術家影音記錄片」
2019 於國立臺灣美術館、高學識立美術館舉辦「林惺嶽:大自然奇幻的光影」特展
2019 獲得第41屆「吳三連獎」藝術–西畫類獲獎者

 
 
1987年 國內第一本具系統性的戰後美術發展概述。〈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2002 年 林惺嶽建構歷史的書寫高峰。〈中國油畫百年史〉

 
2010年 南港工作室原為麵粉工廠,林惺嶽使用高空作業車創作巨型繪畫。| 2011年 寒冬裡獨自在高處落筆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