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20.06
師大人
第20屆傑出校友》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明珂

賭上生命的學者 醉心羌人研究終生不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68 級校友王明珂,為國內知名歷史學家與歷史人類學家。長年研究族群與社會記憶理論、中國少數民族與中國人認同之歷史、北亞游牧社會等領域。曾長期在中國四川西部青藏高原東緣山區進行田野調查,寫下《羌在漢藏之間》、《華夏邊緣》、《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等著作,並連連獲獎。2014 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中首位跨歷史學與人類學的院士。

 


王明珂醉心研究,長年深入山林岩漠進行考察

 

由年少輕狂到浪子回頭

現在已是知名學者的王明珂,很難想像他從小竟是「不愛唸書的孩子」。王明珂坦言, 自己小時候從來不用功讀書,但對一些課外閒書則一直很喜愛,「我只確定,我不喜歡到學校上學唸書。」王明珂笑說。
 

「我可能考試運很好吧。」王明珂謙虛道,雖然初中時考進家鄉鳳山最好的鳳山中學,但初中三年,成績都是吊車尾,總是過著補考和隨班附讀的日子,但這樣的他,竟也考上高雄的省立左營中學。
 

上了高中的他,還是每天渾渾噩噩,留級之外,甚至常在外廝混、打架,好在他有一個很「挺」他的父親,不僅沒有責罰,還百般設法幫他轉學,以求他能順利畢業。
 

不過,王明珂熱愛文史的特質,卻是在這段叛逆期中開始顯露。「我雖然不喜歡讀教科書,可是我從小就很喜愛閱讀。」縱使年少輕狂,王明珂初、高中時仍然讀了不少中西古典名著,也從此培養了他對文史的愛好。
 


1980年 新北市重慶國中教學實習

 

不過,王明珂的學校成績一直不佳。高中畢業後,兩次聯考落榜,他被迫入伍服兵役。卻在他退伍前父親過世,這讓王明珂深受打擊。退伍後,他重拾高中課本,每天唸書至少 15 個小時,如此六個月苦讀後,終於考上師大歷史系。
 

選擇師大歷史系,一方面是公費考量,另一方面, 比起其它人文學科,他更受歷史吸引,「我感覺歷史比較活潑,就以師大歷史系為第一志願。」此外,剛上大學的王明珂,對教育也充滿熱忱,期待以自身為例,勸導叛逆的青少年歸向正途。
 


1982年 師大研究生時期

 

進入師大歷史系就讀後,王明珂感覺自己初入學術殿堂,眼界大開。他加入了人文學社,當時社團的主要成員就是歷史系學生,因為要編人文學刊,需要自己寫稿,也會與國文系的學術性社團朋友合作,彼此間學術交流非常豐富。


教師之路備感挫折 重啟研究之路

大學畢業後,王明珂先到板橋的重慶國中實習。當時王明珂教的是後段班學生,在殘酷的成績排名體制及聯考壓力下,學生們厭棄課業,老師也很難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比起教學,王明珂發現自己對學術研究更感興趣,便毅然決定重回師大就讀研究所,投入上古史研究。
 

上古史為比較冷僻的領域,王明珂會選擇研究上古史,是受到名師王仲孚先生的啟迪。另一方面,當時適逢政府對中國大陸學術刊物的管控漸漸放寬,臺灣的學者及研究生可以接觸最新的大陸考古資料。
 


1981年 研究生時與韓籍同學

 

當時這些資料都被收藏在中央圖書館,並被歸類為「匪偽叢書」。談到這段過往,王明珂不禁想起當年一段逸事:當時有一位就讀臺大的南韓僑生,他在臺灣唸書時,時常偷偷挾帶大陸考古刊物入境,但後來他畢業返國時,卻因這批「匪偽書刊」數量龐大,無法通過海關檢查帶回韓國,因此將這批書刊留在臺灣。
 

後來臺大、師大約有十位老師,包括王仲孚老師,得知有這批資料後,每個人都想複印這一批近百本的資料。但總複印頁數達數十萬頁,複印後又需要分裝成上千冊,那是非常龐大的工作,而且又不能公開進行。因此王仲孚老師就找王明珂協助。王明珂欣然同意,同時趁機要求多複印一份自己保存使用。
 

當時王明珂住在研究生宿舍,還有空的房間。影印店常趁深夜時分,將複印好的資料運到研究生宿舍,再由王明珂與他找來幫忙的朋友一頁頁地分派成冊。王明珂回憶,他與朋友每晚跪在地上分資料,花了約兩個星期才完工。
 

碩士班畢業後,王明珂曾報考師大歷史系博士班,但仍不幸落榜,主要原因是英文沒考好。沒考上國內博士班,王明珂便將目標轉向到國外就讀,但因教學義務還沒完成,因此只好留在臺灣,在臺北市靜修女中教了一年書。便在此期間,他的指導教授管東貴先生鼓勵他申請史語所助理研究員之職。


恩師提攜進入史語所 學術目光開啟新高度

管老師透過書信與王明珂聯絡此事。收到信的當下,王明珂坦言他非常意外;不僅因為當時與管先生已有一段時日未聯繫,更因為在論文撰寫近完成時,他為了論文內容跟管老師多次意見不合,師生幾乎決裂。
 

「當時我年輕,老師說我的論文都是在批評先輩學者,自己又無法提出具說服力的見解,我就不服氣。」兩人一度鬧得很不愉快,想不到畢業後,管東貴先生竟主動聯絡王明珂,要他寄履歷等資料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簡稱史語所 ) 申請研究職位。後來王明珂順利被錄用,正式成為史語所的助理研究員。
 


2012於涼山進行彝族田野調查

 

當時正值 80 年代中期,史語所開啟擴增研究人力的五年計畫,大量網羅國外留學歸來的學者。這些新進副研究員個個都是哈佛、耶魯等名校的博士,王明珂一方面很仰慕他們,但另一方面也備感壓力。「在史語所的前三年,我投稿到史語所期刊,經常在進入正式審查程序前就被退稿。」王明珂說。
 

讓王明珂下定決心出國的主要原因,仍是研究上的困頓:「我從讀碩士時就開始研究『羌』,一般認為中國古文獻中記載『羌』為一個民族,但我始終覺得對此有些疑問。」他心中的問題,在與同仁的交流中仍無法得到答案,因此更讓他決心出國讀書。

初進史語所的三年雖然辛苦,但因為這段時間的讀書、研究經歷,包括努力加強多項外語能力,終於讓他成功申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的博士班。

 


1988年 哈佛大學校門口

 

攻讀博士茅塞頓開 一展豐沛學術能量

順利進入哈佛後,王明珂謙稱運氣很好,得到張光直等教授的指導,學習族群理論、游牧人類學、經濟人類學,以及一些考古學基礎課程。過去研究的困頓經驗, 讓他更能吸收這些課程精華,並再思考從前未能釋疑的問題。因此雖然他的博士論文仍以「羌」為研究主題,但結構與理論基礎已與之前完全不同。
 


進行田野調查時與當地人結交深厚友情

 

「在哈佛的學習,讓我能重新理解中國古文獻中的羌、氐羌等記載;我在博士論文中,將它們視為華夏對西方異族的『非我族類』概念。」王明珂解釋,在中國歷史中,自商代起中原的人便將西邊異族稱為「羌」。分析「羌」的時空分布,可以發現它與華夏認同的西方邊緣擴張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從商代到漢代,「羌」的地理分佈一直在向西推移;那不是一個稱為羌的民族不斷往西遷,而是當愈來愈多的西方人群成為華夏之後, 華夏心目中的「羌人」便指的是更遠的西方異族。到了漢代,華夏認同向西擴大到四川西部的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因此漢代文獻中的「羌人」便沿著青藏高原東緣分佈。
 


1995年 川西松潘小姓溝田野考察



2004年 遠赴雲南臨滄考察

 

王明珂於 1992 年獲頒博士後,回中研院史語所任職,兩年後升任副研究員。在史語所他曾任人類學組組主任、副所長、所長,2020 年三月初卸下所長之職。多年來他也曾在臺師大、臺大、政大、清華、中興多校教授歷史學與人類學課程,並曾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以及該校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2012年 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在學術研究方面,他最重要的經歷便是由 1994 年起,開始進行對當代羌族的田野調查。在此後十年中,他利用多個寒暑假期深入中國四川西部山區作田野考察。回憶起那段時光,王明珂雖津津樂道,卻也坦言其實相當危險。因為當地地形險峻,高山深谷,道路下臨懸崖,下面就是水流湍急的岷江,如果車不幸墜入江中,無人可倖免。
 


1996年 川西茂縣羌族田野考察

 

但王明珂從未退卻,他投注所有熱情,結合學術專業,重新詮釋由「羌人」到「羌族」的華夏民族邊緣變化。他出版多本著作,接連獲得中研院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胡適講座等獎項。並曾受邀訪問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戴維斯分校、京都日文研等機構。2014 年,王明珂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 30 屆院士。
 


王明珂在田野調查時常會深入村莊,與當地人士交流。

 

談到自身創下的種種佳績,王明珂仍是低調,謙虛表示自己只是「盡本分」;談到支持他的力量,王明珂毫不猶豫地將功勞獻給妻子:「我的工作太忙了,家務跟 3 個兒子都得靠她,這真的非常不容易。」
 


 1985年 與太太蜜月旅行


2017訪問義大利西北部

 

妻子不僅全力支持王明珂,對他的研究其實也有「另類」影響;對於歷史,太太是完全的門外漢,因此初認識時,總是會問他:「你讀歷史幹什麼?」
 

「但我很把她這句疑問當一回事。」王明珂笑說,他始終牢記著太太這句話,而不是當成外行人的好奇,嗤之以鼻。「結果多年過去了,現在她會稱讚我把歷史研究得很活!」
 

另一位對他有深遠影響的,是他過世多年的父親。其實父親過世時,王明珂甚至還沒考上大學,但或許這正是最關鍵的原因。「我父親表示,他以我為榮時,但那是我最糟糕的時候。」王明珂說:「當時我考不上大學,成天跟朋友鬼混,了不起就是偶爾寫些散文登在報社副刊上,但我父親仍以我為榮,這是最讓我感動的。」
 


2011年 於甘南裕固族游牧考察


緊抓命運的線頭 醉心研究終生不悔

王明珂常常勉勵後進,不要急於追求新理論, 或是跟隨大家讀一些流行的著作,而是要深入探索自己心中的問題。他也強調應積極嘗試跨學科、跨領域學習。「當你努力探索自己心中的疑問,就能從問題中發現更多問題﹔跟隨著問題線索前進,它也許會帶領你跨出自己熟悉的學科,這時應閱讀一本與問題意識相關的學術書籍,同時你也必須調整心態,勇敢地進入這個全新的陌生領域。」
 

其實王明珂自己就是如此,他從年輕就執著於解開「羌人」的謎團,摸索出自己的「線」。這條線帶著他從師大出發,經過史語所、哈佛等學術殿堂,也領他穿越四川西部叢山峻嶺與湍急的岷江。30 多年過去,這條線串起的,有研究上的困頓、家人的支持、翻山越嶺的尋羌,最後才是受人讚揚的桂冠。【採訪撰稿/江敍慈】


2019年於上海演講 
 

第二十屆傑出校友

歷史學系68級

歷史學家與人類學家 王明珂/大事記

  • 1952年 出生於高雄
  • 1979年 師大歷史系畢業
  • 1983年 師大歷史研究所畢業
  • 1984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1992年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 1993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1994年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副教授
  • 1997年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 獲選為中央研究院「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
  • 1998年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
  • 1999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主任
  • 2000年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客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 2002年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 2003年 獲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2004年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合聘教授
  • 2005年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訪問學者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兼任研究員
  • 2008年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研究所合聘教授
  • 2009年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訪問學者
  • 2010年 國立中興大學「(林)萬年人文講座教授」、歷史系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 2011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 2013年 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
  • 2014年 獲選為中研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京都)訪問學者
  • 2015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
  • 2017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 2018年 臺灣內亞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