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系校友紀柏舟導演 用動畫征服全世界

05
2021.01
美術系校友紀柏舟導演 用動畫征服全世界

 
成為「說故事的人」,是臺師大美術系紀柏舟校友多年前在心中暗許的夢,如今他透過高超動畫技術,運用說故事力量,開創人生另一道風景,他的作品累計獲得超過40個國際獎項。這段實踐夢想、進而創業的旅程背後,是一段跌宕精采的故事。

畢業於美術系西畫組的紀柏舟,是臺灣少數橫跨2D與3D的全方位動畫創作者,他曾擔任第五十三屆金馬獎視覺藝術總監,作品獲得無數獎項。除了導演身分之外,紀導演還是一位跨領域的傑出創業家。 他創立的「光之塔動畫事業」,專精於原創與國際級的動畫作品開發,他旗下的專業科技團隊,致力於系統開發、AR、MR等新技術。他身後的「再現影像」,更是台灣首屈一指的電影特效公司,連續兩年勇奪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第53屆金馬獎執委會邀動畫導演紀柏舟首次擔綱頒獎典禮視覺藝術總監,費時8個月打造金馬53典禮片頭動畫,片中結合各種元素,隱喻電影的分工與合作。(圖片來源:MangoWork粉專)
 

從漫畫到動畫

紀柏舟從小熱愛漫畫,上大學前,受到《七龍珠》啟蒙,立志成為漫畫家,國小三年級憑著過人繪畫天分,創作《七龍珠》番外篇,租給同學觀賞賺零用錢,並在松山高中創立漫畫社,但就讀臺師大美術系後,受到純藝術的薰陶,坦言「當年藝術界人士難以認可漫畫,認為漫畫不能被納入藝術」,於是掙扎著從漫畫改走上動畫之路。

紀柏舟提到,「動畫媒材可以接上結合我的所有能力,結合美術、漫畫和音樂素養,更可以說故事,例如宮崎駿的動畫有漫畫造型,但是整個創作過程就像藝術。」
光之塔動畫事業導演紀柏舟,曾在《亞太數位藝術大賽》為台灣拿下第一面動畫金牌,創作的動畫片《光之塔》至今已獲得28項國際獎項並在超過80項國際影展比賽中入圍及放映,亦曾奪得《亞洲青年動漫大賽》最佳導演獎,其創作才華連好萊塢夢工廠(DreamWorks)都想網羅他。
 
 

美術系出身的動畫導演

紀柏舟回想美術系對自己最深刻的影響,「一直都最慶幸大學念的是美術系,而不是動畫系,才能培養最厚實的美學素養。」擁有多項優秀學經歷的紀柏舟說,「即使現在擁有很多經歷,但師大美術系畢業的頭銜,還是會讓我感到非常驕傲,師大美術系是我當年拼命考上的第一志願,是正統藝術人的代表,要經歷重重考驗。」

紀柏舟從小學畫,美學底蘊深厚,受美術系洗禮後,對美學要求變得更高,他提到比起其他系所學生的美學素養,美術系更注重藝術思維與美學素養之文化思辨的養成。

從傳統美術跨領域到動畫,紀柏舟坦言,「大二時,和當年是女友的太太一起看了《神隱少女》跟《怪獸電力公司》後,埋下未來想當導演的的種子。」從此萌生想法,未來要創作出能觸動觀眾心靈的動畫作品。

 
 
以「Rescue急救時刻」獲得了2015第九屆亞洲青年動漫大賽最佳導演獎。
 
 
大四回母校松山高中實習,紀柏舟面臨畢業前的迷惘,心想「若繼續追求美術這條路,未來會變成怎樣?不讀研究所,人生就會完蛋?」,雖然感到惶恐,紀柏舟仍下決心報考研究所,然而伴隨危機而來的也是難得機遇,紀柏舟一鳴驚人,考上臺師大美術系碩士班與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雙料榜首。

臺師大求學期間,紀柏舟最感謝張柏舟老師對他的照顧與提拔,為人熱情開放的張老師,在當年紀柏舟面臨選校抉擇時,並沒有將他留在師大,反而鼓勵他要走出師大,去別所學校看看,視野會更不一樣。

從美術系畢業後,紀柏舟到交大應藝所攻讀碩士,同時也考上資策會3D動畫數位內容學院,在這段期間,耗費一年心力完成的畢業製作3D動畫作品《回憶抽屜》,訴說著與奶奶一起生活而觀察到的點點滴滴。

這部作品拿下臺灣4C數位創作競賽的最佳劇情獎和評審團大獎,也獲得亞太數位藝術及動畫大賽 ComGraph Award學生動畫組金獎,初試啼聲就屢獲國際大獎的紀柏舟,因而更確認未來朝動畫領域進一步學習與發展的契機。

獲得碩士學位並服完兵役,紀柏舟面臨經濟壓力,於是進入壹傳媒動畫公司擔任視覺美術指導,但發現與自己創作理念差距太大,不到半年就離職。他笑說,「我念大學和碩士都沒有想出國,要感謝壹傳媒,讓我有想出國的念頭。」最後他決定出國念第二個研究所,看看國外的世界。

選擇念第二個碩士學位而非博士,紀柏舟提到「交大老師告訴我,我的才華應該要創作更多作品,作品為王,走學術對你反而痛苦。」若繼續讀博士,跟他未來的規劃會不一樣。

「回想過去,出國讀碩士是正確選擇,念博士就不會有今日成果。」在當年,讀博士當時是顯學,讀第二個碩士是賭注,但紀柏舟一心堅持想當導演,了解到若往學術發展,便很難繼續創作,於是決定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動畫專業,累積實務經驗及更多作品。

 

從國際影展到好萊塢

2009年,紀柏舟轉投電影學院念動畫研究所,正式踏上導演之路,他最知名的作品《光之塔》也是從這裡開始,他提到,「當時有大老闆看完作品深受感動,買了頭等艙機票,專程飛到洛杉磯找我。」

這部作品不僅入圍美國影藝學院主辦、重要性僅次於奧斯卡獎的「學生奧斯卡」,更榮獲世界上超過二十八個國際獎項與百項影展肯定,開創了他所有事業機會。

他坦言,「這只是UCLA第一學期期末作業,原本只需要交出一分鐘短片,但當時真的經濟壓力很大,不曉得能不能撐到第二年,於是設法做到最好,花了四個月創作七分鐘短片,送給父母當禮物。」

 

光之塔動畫事業的第二支作品,也是與美國企業合作的溫暖續篇。(圖片來源:MangoWork粉專)
 

沒想到成果勢如破竹,參加影展後屢次得獎,作品片長七分鐘,卻有賺人熱淚的本事,紀柏舟意識到說故事力量非常強大,再華麗的動畫技巧,都比不上說好故事來得重要。

分享旅美經驗時,感觸最深的是「UCLA旁邊就是好萊塢,同學和業界有豐富視野,光之塔帶來極大效益和影展關注度,和在臺灣相比,完全不一樣,創作可以被大家看見。」

 

只要保持準備好的狀態,水到渠成,機會就會跟著出現

回憶起艱辛又充滿挑戰的旅美生活,紀柏舟深刻體會「當事情做到極致,成功就會水到渠成。」留學第二年時,紀柏舟陷入人生低潮,當時第一個小孩出生,要負擔昂貴醫療費用,原本想休學一學期,利用這段期間,創作好作品。

未料2009年加州財政赤字迅速攀升,面臨破產窘境,紀柏舟學費爆增,學校規定休學仍要支付學費,因此打消休學念頭,繼續堅持下去。

拿到第二個碩士學位後,紀柏舟在洛杉磯擔任「分鏡藝術師」,經歷了重重考驗,打敗了世界上的各路高手,並獲邀至夢工廠演示作品,以一篇創作「孫悟空大戰牛魔王」的動作分鏡,被夢工廠20餘位導演、製片和專業團隊評為「完美的段子」,之後更加入了漫威(Marvel),參與了「星際異攻隊」的分鏡製作,專業能力得到了好萊塢最頂尖的業界肯定。

[夢中的家]三部曲完結篇
 

一通電話開啟了回臺創業之路

在美國工作發展雖前途光明,但紀柏舟準備加入夢工廠擔任分鏡師時,意識到仍想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說自己的故事,紀柏舟說,「我只想當導演,導演是整部作品的靈魂,從一開始來好萊塢的設定就是想了解前置作業和證明自己的能力,並沒有想終生待在美國工作。只要趕快吸取精華,知道好萊塢說故事的秘密,就並且達到世界級的認可夠了。」

在好萊塢,說故事的分鏡是競爭最激烈、最高端的挑戰,裡面有很多秘訣和Know How。紀柏舟經過修羅場的歷練,功力不可同日語;但他也坦言「只要進去幾年,自我風格很容易被洗掉,因為他們要的是標準化。久而久之,就會忘記當初怎麼畫,非常容易失去自我風格及原創性。這點不是我希望的。」

紀柏舟說,製作一部動畫最重要的是,完成具有個人風格與靈魂的作品,並且要雅俗共賞。他認為,「臺師大美術系帶給我的最大影響,除了深厚的美學蘊底,就是身為創作者和藝術家的堅持,必須要保持個人風格。就像我最敬佩的動畫大師—宮崎駿一樣。」

就在準備加入夢工廠之際,突然接到臺灣電影界重量級製片徐立功一通電話,問紀柏舟「像你這樣創作者太少見了。有沒有興趣做自己的動畫電影? 你還是想做自己的東西吧?」並表示很欣賞紀柏舟的才華洋溢,「對藝術家來說,電影是最高殿堂,你不需要再證明什麼。」鼓勵他反思人生不同規劃。

於是備受鼓舞的紀柏舟,萌生回臺灣創業的念頭,與一路最好的夥伴,也是身為製片人的妻子楊道寧共同成立動畫公司「光之塔動畫事業」,培養年輕人才,建立個人品牌。
紀柏舟導演的全新風格動畫作品「Dream Home夢中的家」,用溫暖細膩的筆觸,講述一個小女孩成長與相遇的美麗故事。


六年的旅美生活讓紀柏舟經驗值大躍進,同時也感觸「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就像現在疫情肆虐,人總想不到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有些選擇可能當下看起來不是己願,但後來發現,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很長,回頭看來,都是很重要的過程,只要設定目標,全力達成,就有機會銜接下一步。」

談到心路歷程,紀柏舟說「動畫幾乎都是自學,完成首部七分鐘3D動畫時,每天早上五點動工,一個人花一年完成,當時沒有團隊合作。後來到UCLA也是靠自己創作,基本上都是一人當十人用,完全靠自己心中的動力。留學美國是想挑戰自己極限在哪,所以到國外的動畫系統闖一闖。得到了認可,可以安心地做自己要做的東西。」

他最感謝一路相伴且擔任製片的妻子,紀柏舟笑說「藝術家最怕別人不懂自己作品,擔心只有自己覺得好,而她就像是我的眼睛,幫我看作品,給我回饋和靈感。」

 
美術系紀柏舟校友(左)和身為製片人的妻子楊道寧(右)創業成立「光之塔動畫事業」,回到母校師大。

在美國最有感觸的是文化差異,「問題不是英文能力,是對文化了解多少」,他舉例,「好萊塢的工業和風格是世界頂尖的存在,但宮崎駿作品富有深度也是西方難以達到的高度,展現出一種與西方動畫截然不同的風格。」紀柏舟也意識到,本土文化的背景可以被保留,文化的元素可以被拆解,展現在動畫電影的角色或背景中,但最後還是回到腦海中的融合和創造,以及手上功夫造詣,才能突破文化藩籬,製作出各國觀眾都能產生共鳴的動畫作品。

紀柏舟提到,「在動畫領域,才能和作品最重要,擁有實力,學經歷只是錦上添花」,他認為,製作電影要商業跟藝術兼具,在臺灣累積的美術底蘊,加上好萊塢重視商業及娛樂下,累積在商業界的挑戰和磨練,造就他與眾不同的眼界和資歷,將藝術與商業天秤兩端都拿滿,是臺灣其他創作者所欠缺的經歷。

對於臺灣當前動畫發展,紀柏舟坦言「臺灣目前生態和規模不夠成熟,動畫產業還在手工業的階段。」無法比擬日本、美國,「臺灣技術能力不差,但擁有動畫前製、導演才能的人比較缺少。」並以好萊塢舉例,「電影的產業鏈比較殘酷,再厲害的後製也救不了失敗的故事,好萊塢也有很多特效很強大,但是失敗的作品。」「只有好的前製和後製配合,才能造就好作品」

紀柏舟認為表示,臺灣的環境和國外很不同。臺灣需要通才,需要複合領域的能力,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他以自身經驗為例,「我從純美術出身,本業在動畫,不只熟悉所有2D、3D技術,也擔任實拍導演、藝術總監。」動畫的每一項技能都不簡單,他鼓勵年輕動畫人才,一定要有一項好的專業,不然會面臨青黃不接狀態。動畫原理精熟之後,要橫幅擴展,培養兩三種相關技能,才適合臺灣中小工作室產業的型態。

臺灣動畫產業受到的先天市場限制,缺乏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策略,大部分是三三兩兩、滿懷熱情的中小型製作,在國人普遍對動畫認知貧乏的情況下倏起倏落,非常辛苦。

觀察到產業落差的紀柏舟表示,「只有在業界努力才能真正解決產業問題,創造需求。」因此希望透過創立動畫公司,提升臺灣動畫產業水準,帶動人才發展,與作品一同拓展至國際舞臺。

 

作品《暖冬 The Reward》入選臺北電影獎動畫片,以台灣特色「車輪餅」的攤子為媒介,訴說一個溫暖的故事。他始終相信說故事的魔力之於影片的重要性,希望這次的作品依然能觸動人心,帶給觀眾平實中的感動。

 

展望未來 

對於正在動畫路上一同努力的創作者,紀柏舟表示,「每一個人都很不容易,希望都能繼續撐下去,不忘初衷。」也希望能帶給對動畫產業有熱忱的年輕學子們,一些向前走的目標和方向。

對於未來規畫,紀柏舟表示,「會繼續秉持著熱忱與執著,創作更多有趣或感人的題材與故事。」他並透露正醞釀更巨大的創作能量,開發原創作品,期許未來幾年內,能像宮崎駿一樣,做出觸動世界的作品,透過動畫,傳達永遠為世人所需要的價值─溫暖與希望。(撰文:大傳所吳宜蒨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