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不會照你想的跑,而是按你寫的跑。」立委高虹安,過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資訊人,畢業於臺師大資訊教育系(現為資訊工程系)和台大資訊工程研究所,曾於資策會、鴻海集團服務,從過去只想當一位資訊老師,到踏入政治圈,外界看來差異極大,對她來說,初衷不變,都是希望能貢獻所學和產業經驗,協助國家社會發展,創造全民福祉。
「在北一女時,我就想當老師了」,高虹安分享,小時候志願很多,決定當老師源自國小一年級,同學受傷,傷口血流不止,卻看到個子不高、身材嬌小的老師,一舉把受傷同學背起來,直奔醫院。
這景象看在當時是班長的高虹安眼裡,特別感動。雖然老師相當緊張,淚流不止,仍臨危不亂指揮同學,這讓她萌生成為老師的想法,期許自己站在講台上,幫助同學們一起成長,帶領大家步上人生軌道,傳遞給大家正向力量。
談及第一志願選擇師大,高虹安認為,因當時期許自己未來能為人師表,進入師大既能選擇自幼即有興趣的資訊工程,又可修習教育學分,為教育所需知識作準備,加上媽媽又是中學教職員,從小就對學校環境就相當熟悉。
爸爸則是一位電腦工程師,耳濡目染之下,開啟對資訊的興趣,因此最想當資訊老師,但她認為,資訊老師未來遭遇挑戰將越來越大,科技日新月異,資訊老師必須隨時學習吸收新事物,尤其108課綱上路後,科技素養涵蓋所有學科,責任也更大。
外界學霸形象 深談家庭教育方針
高虹安求學之路,成績向來不錯,研究所時更以學科成績第一名,代表資工所受頒畢業證書,外界總以學霸形象看待她,她卻不如此認為,「我既非資優班,也並非跳級生,只是依自己步調往興趣邁進,設定目標盡力去達成,就像就業後決定去美國就讀辛辛那提大學機械工程博士,亦為興趣所然。」
父母也從不過度干涉她的課業,支持高虹安依個人興趣發展,學業成績方面,則以獎勵的正增強方式,鼓勵她自行設定目標,並盡力往目標達成,他們只在旁看著她,也不過度擔心。
高虹安認為,親子之間是互相的,父母若覺得你會自主設定目標及完成,這循環如果成立了,父母其實也不用過多介入,如果循環無法成立,在求好心切的情況下,就可能介入越來越多,孩子就有可能出現抗拒,但她也表示「每個模式依人而異,也不能用同一套模式套用在每個家庭身上。」
『學校求學是一段很奢侈的時期,因為還有錯誤的本錢』
談起讀書訣竅,高虹安笑說,家長們常問她類似問題,還曾經帶著兒女來立法院請益。但她覺得,並非每個小孩都能找出對讀書的興趣,或是用對方法,但不能一語敝之是孩子不聰明或不努力。相對來說,她對於「職人教育」有較多的認同,如果能在興趣中找尋成就,就不必然是在學科上追求高分,才是唯一解。讀書不該是一個責任或義務,雖然目前社會生態仍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主流,不過她回想起爸爸幼時對他說過的一句話:
「什麼是興趣,就是別人不給你錢,你還是很愛去做的事情;專長則是,你做這件事情很厲害,別人願意花錢請你來做;當別人花錢請你做你喜歡的事時,這就是興趣結合專長,你的人生就會很幸福。」
雖然人生很難達到圓滿狀態,至少在求學階段,可以盡力去嘗試,多選一些有興趣的課、多去企業實習、多與人互動,來得出興趣所在,也能從中認知自身專長,透過興趣與專長兩個維度,探索自己。「在未來,不論求職或升學,都能讓自己容易往符合興趣與專長的人生方向前進,」高虹安說。
以自身專業談「人人想學AI大數據 」現象
大數據蔚為風潮,程式語言成為家長、學生未來求職新綠洲,成了一項必備技能,高虹安身為鴻海集團大數據辦公室前主任,她認為,AI大數據是替人類完成人類做不到、不適合做、不喜歡做的事情,但對家長一窩蜂讓孩子學習程式設計,她打了個比方「想要喝牛奶,不必家裡要養一頭牛。」
現今社會對AI大數據的推崇,導致人人都想學,高虹安打趣的說,觀察補習班開什麼課,就能了解社會所需,但是否該學程式設計,她則有不同看法,「只要這個社會體系中,需要的是AI大數據的生態系統,當服務供應鏈明確的時候,每個角色就會有專門處理和負責的職能」
「AI大數據帶給我們的優點,是協助去解決問題,所以我們該做的是問對問題、找對問題,在各自所屬領域中,是否有AI大數據能幫上忙,並尋找工具來解決,你不需要自己從零開始打造工具。」她指出。
高虹安認為,即便程式設計在就業市場中,是一個人才缺口非常大的產業,但學習程式設計,核心在於「邏輯培養」,是要讓學生去理解問題、找出問題點的基本能力,程式設計的存在,並不是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寫出多複雜的程式、或開發各類型的系統,而是讓學生學習,遭遇問題時如何拆解的邏輯、建構解決流程的能力,這才是從小學習程式設計的本質,並非要讓每個小孩都要當程式設計師。
「開發環境和工具會一直改變,因為資訊科技變化非常快速,學習工具的過程,應該留下的是思維、邏輯和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且是一輩子跟著你的。」
期許以科技之力 提升社會正面效益
談及近幾年因網路科技高度發展,衍生假資訊與假新聞問題,高虹安覺得,過去她在製造業服務時,產品開發生產上都有既定規格,不存有模糊空間,似乎事情是對是錯本身就有一個答案,但在政治界,許多事情不是只有對錯,還會有人想帶風向,營造輿論壓力引導事情到另一個面向。
父母對她踏入政治圈後,開始遭受網路輿論攻擊,充滿不捨,高虹安笑說,早以平常心看待,就任立委已逾半年,比起在鴻海服務,當公眾人物後,最大的不同是要「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具:德;大眾以最高的道德標準檢視、智;公眾人物談吐要聰明,不能失言、體;上山下海、從早到晚,各種地方行程要跑、群;要接地氣,了解主流民意,不能曲高和寡、美;形象包裝、自媒體和社群經營,是政治人物都在修的新學科。
不過高虹安仍以自身過去專業來結合政治工作,突破過往對質詢既定印象,像利用統計分析質詢口罩數量不公開透明、以及運用口罩地圖大數據,建言滾動優化全台各地配發量等,她相信以數據來佐證,能減少政治口水,實質以理性溝通來解決問題,民眾是真的會寫信來感謝你。
「工具本身不會是壞的,壞的是使用這些工具去傷害別人的人。」她說,社群平台被外界視為假資訊來源,她卻不這麼想,應該歸咎於使用的方式,就像大數據,本身就有千奇百怪的用法,很難界定工具是好是壞,但如果像劍橋分析事件一樣,有帶風向或不當利益的目的性存在時,水也能覆舟。
談素養教育 高虹安認為師大責無旁貸
當媒介越來越多元,卻也衍生多樣化的爭議,高虹安說,這正是她目前努力方向之一,未來大數據應用層面越多,如何在保護國人個資不被濫用的前提下,讓產業界、學術界可以運用,並且更上一層樓,這是政府的責任,必須制定好規範,讓雙方都能得利。
除仰賴政府端制定規範,隨著108課綱上路,強調使用者本身素養育成,未來知識的更新速度將越來越快,比起學習更著重在學生「素養」養成,以因應社會未來快速變遷,「這也是目前許多家長相當關心的一塊」高虹安說。
目前隸屬於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的高虹安,點出目前素養教育師資質與量的不足,除了核定師資員額偏少,還要考量現有師資進修培訓的人力問題;而師大擔任科技素養、資訊教育領域師資供應商,未來如何肩負起這樣的責任,高虹安則給予了相當大的期許,她認為,除協助現有教師轉型與資訊思維訓練外,還要補足目前資訊素養教師斷層,師大身為師資培育重點學校,尤其近年在學科跨域整合與創新教育上,展現豐碩成果,自然是責無旁貸。
學姊指點迷津 切勿浪費求學時光
該不該念研究所,是很多大學生都曾想過的課題,高虹安分享過來人看法,「要不要念,仍要看研究所所能培養的學識能力,是否為社會和產業界所需」,雖然當前研究所似乎成了求職必備條件,但產業界與學術界仍存在著不小的學用落差,「念了研究所,就不再是張白紙,必須要讓業主不用重新培訓。」
她分享了在美國時所見一種特別制度,稱作CO-OP,藉由學期中間穿插的企業實習,讓學生認知到自己所缺少的專業知識,再由學校方補足這些知識,一來一往下培育職場真正所需要人才,學生也能真正體會職場是什麼環境。
高虹安提醒學弟妹,未來不論在哪個環境當中,維繫「人和」的重要性,你不必當個交際花、八面玲瓏的人,但必須得跟人相處中,體會他人想法,讓互動有個正向循環,相信不只在職場,未來人生路上都相當加分,儘管是電腦工程師,也可能面臨與客戶、上司溝通,所以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最後,她舉一個專有名詞當作此次訪談結尾,叫全域最佳解(global optimum),即全部人都認為是最好的,但人生資源有限,像是時間、金錢、甚至選擇的工作,實在不必盲目去投一個熱門標的,因為無法所有人都取得全域最佳解,「我們只要所屬領域中取得區域最佳解(local optimum)足以完美」高虹安說。(撰文:大傳所實習生楊詠盛 / 編輯:余庭翎 / 核稿:胡世澤)